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快三 官网 > 新闻动态 > 墨痕凝处是孤山 李成笔底的寒林与心魂

墨痕凝处是孤山 李成笔底的寒林与心魂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01
艺 术 家 之 图片 墨痕凝处是孤山 李成笔底的寒林与心魂 李成生平 图片 李成 916-967 身世如墨,笔底藏霜 五代的风总带着霜气,吹过青州营丘的旧宅时,朱门的漆皮正一片片往下掉。李成就站在那剥落的光影里,看曾祖的唐室旌旗褪色,看祖父的宰相印在尘里蒙灰。他是北海李氏的余脉,却逢乱世,功名路断得像被风折的枯枝。 人们说他“嗜酒”“旷荡”,说他把日子泡在杯盏与诗画里。可谁见他独对寒林时,指尖悬在绢素上的迟疑?那不是疏放,是把乱世的钝痛揉进笔锋;不是贪杯,是借酒气晕开墨色,好让山水在醉眼里显露...

图片

墨痕凝处是孤山

李成笔底的寒林与心魂

李成生平

图片

李成

916-967

身世如墨,笔底藏霜

五代的风总带着霜气,吹过青州营丘的旧宅时,朱门的漆皮正一片片往下掉。李成就站在那剥落的光影里,看曾祖的唐室旌旗褪色,看祖父的宰相印在尘里蒙灰。他是北海李氏的余脉,却逢乱世,功名路断得像被风折的枯枝。

人们说他“嗜酒”“旷荡”,说他把日子泡在杯盏与诗画里。可谁见他独对寒林时,指尖悬在绢素上的迟疑?那不是疏放,是把乱世的钝痛揉进笔锋;不是贪杯,是借酒气晕开墨色,好让山水在醉眼里显露出本真——就像他画中的寒林,叶虽落尽,枝干仍在风里站着,带着不肯低头的孤。

生平如幅残卷,没多少浓墨重彩,只留“李营丘”三字,与“画山水为古今第一”的评说。仿佛他生来就该与笔墨共生,像寒林长在旷野,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。

艺术风格

图片

平远生旷,寒林立魂

李成的笔,是蘸着齐鲁的清辉磨出来的。他画山,不追奇峰峻岭的险,偏爱平野尽头那抹淡影——像晨雾洗过的眉黛,远得能盛下整个秋天的寂寥。后人称这为“平远”,可哪是技法?是他站在营丘坡上,望着无垠原野忽然懂得:山水的壮阔,从不在高险,在能容下人的孤独。

他画石,用淡墨一层一层皴。那“卷云皴”不是刻意的纹路,是看云在山头聚了又散,忽然觉出石头也该有呼吸,便让墨色顺着石的肌理漫过去,淡到几乎看不见,却偏有股清刚气,从纸背透出来。

他画树,枝桠像被冻住的闪电,瘦硬,倔强——是“蟹爪”,更是不肯弯折的骨。别人画树要见葱郁,他偏画寒林,叶早落尽了,只剩枝干在风里站着,像一群沉默的人,守着什么不肯走。

最奇的是他的墨。“惜墨如金”四个字,说的哪是省墨?是他让淡墨里长出光:清晨薄雾漫过坡石的朦胧,月光漏过枝桠的碎银,暮色里远山渐隐的轮廓。浓墨是实,淡墨是空,他让空里长出东西来——不是具体的山与树,是山的呼吸,树的沉默,是看画人忽然想起的某段旧时光。

代表作品

图片

画里乾坤,境中岁月

每日中华画家——宋·李成(部分作品)

《寒林平野图》

藏于辽宁省博物馆

《寒林平野图》里,时间是静止的。几株老树立在坡上,枝桠向天空探,像要抓住什么,又像什么都没抓住。远处平野铺开来,一直到天边,淡墨勾的远山,像谁用指尖轻轻抹了一下,若有若无。风该是从旷野来的,穿过林叶时该有细碎的响,可画里听不见,只有空——空得能盛下千年的月光,盛下所有没说出口的话。年后的宣纸上,仍带着温酒的气。

图片

《读碑窠石图》

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

《读碑窠石图》藏着更深的静。枯树盘曲如古藤,缠着时间不放。碑石立在荒坡上,字早被风雨啃模糊了,像老人脸上的皱纹。穿长袍的老者俯身去读,他读的哪里是字?是碑石记得的那些朝代,那些人,那些来了又走的脚步。仆从牵着马,马低着头,像也在听风里的故事。墨色是冷的,可冷里有股热——是对永恒的追问,轻得像碑上的残痕,重得像压在心头的岁月。

图片

《晴峦萧寺图》

藏于美国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

《晴峦萧寺图》是另一种呼吸。山是高的,直插云里,瀑布从崖上跌下来,碎成银,栈道绕着山转,像条细带。山脚的寺,檐角翘着,该有钟声漫出来,混着松涛,在山谷里打个转。李成的笔在这里添了点暖,阳光照在山尖上,亮得像镀了层金,可那暖里仍有清寒,像乱世里的一点念想,终究盖不过天地的苍茫。

图片

《小寒林图》

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
其二藏于辽宁省博物馆

《小寒林图》是幅小品,却最见心。林木细得像冰棱,支棱着,坡石上像落了层薄雪,淡得几乎看不见。没有大风景,只一角,却把“小寒”的意思说透了——不是冻彻骨髓的冷,是轻寒,缠缠绵绵的,像初春还没化的残雪,带着点盼头。墨色淡到极致,反而有了温度,像握在手里的一杯热茶,暖得不张扬。

图片

图片

艺术影响

图片

笔意如灯,照见丘壑

后来的画家,都在李成的墨里找路。郭熙写《林泉高致》,字字都有营丘的影子;范宽早年学他,后来画出了自己的雄,可笔底那点清劲,还是从李成那里来的。

他开创的“平远”,让山水有了辽阔的性子——原来山水不必都要巍峨,平野的无垠里,更藏着“天地与我并生”的旷达。他的淡墨,让中国画懂得了“空”里有乾坤:墨色越淡,留给观者的想象越浓,像月下的路,看不清细节,偏能引着人往深处走。他画的寒林,成了文人的骨头——不是不食人间烟火,是在烟火里守着一份清刚,像乱世里的一盏灯,照着后来人如何在笔墨里安放灵魂。

赵孟頫叹“李营丘画,今世罕见”,真迹少得像冬夜里的星。可也正因罕见,他的墨才更像一道光,照在画史上。后世摹本再多,也摹不出他笔底那股气——那是经历过繁华与零落,才有的坦然;是看透了世事无常,才有的辽阔。

结语

图片

山水为宅,心与天游

千年了,再展他的画,仍能摸到墨里的温度。寒林还在风里站着,平野还在向天边铺着,读碑的人还在低头想着。

李成没留下多少故事,可他的笔墨就是故事——是一个文人,把心放进山水里,让山成了他的骨,水成了他的血,寒林成了他没说出口的诗。风还在吹,像五代那年一样。可李成的画里,风是静的,能让每个看画的人,在寒林的影子里,找到自己的旷野,自己的孤直,自己与天地相对的那一瞬间。

这或许就是他留给世间的礼物:不必说破,不必张扬,只把心迹藏在墨里,让千年后的人,在某一刻忽然懂了——原来山水从来不是风景,是灵魂的故乡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人生杂侃:学会忘记才不愁,以率直、谦虚的态度,乐观进取、向前迈进
下一篇:没有了
TOP